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48号北人泽洋大厦 13554788120 lianxijiuyouhui@j9.com

体育新闻

苏炳添最近赛事、苏炳添近期赛事

2025-07-27

2025年6月19日,青岛国信体育场的百米跑道上,36岁的苏炳添以11秒37的成绩冲过终点线,位列小组第六,无缘全国田径大奖赛半决赛。此刻,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——这掌声并非献给胜利,而是致敬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奔跑传奇的终章。四个月前在肇庆赛场那句“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场100米比赛”的坦言,如今化作青岛站赛后释然的微笑。从东京奥运会9秒83的亚洲神话,到青岛11秒37的谢幕演出,苏炳添的跑道生涯如同一部中国短跑的浓缩史诗,在2025年的夏天迎来了最动人的转折。

苏炳添最近赛事、苏炳添近期赛事

告别时刻:从肇庆到青岛

2025年4月11日的肇庆市体育中心见证了中国田径的历史性节点。当苏炳添以10秒49完成全国田径大奖赛预赛时,没人预料到这句平静的宣言将成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:“今天可能是我最后一场100米比赛了。”尽管顺利晋级半决赛,他次日选择退赛的身影,已传递出告别单项赛场的明确信号。在赛后采访中,这位亚洲纪录保持者展现出惊人的清醒:“如果无法继续给队伍带来优势,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坚持下去了。能坚持的,能做的,我已经尽力做到极致了。”

时隔两月,蚌埠站的10秒52与青岛站的11.37秒,连续两场未达半决赛门槛的成绩,为这场告别增添了仪式感。面对青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第八名11秒30的比较数据,苏炳添展现出哲学家的从容:“没注意成绩是多少,但我真的是非常用心去跑了。”他的目光已超越秒表数字,投向更辽阔的使命——在粤港澳全运会的接力赛道完成真正的终点冲刺。

转型之路:跑道旁的讲台

早在冲刺青岛赛场之前,苏炳添的身份图谱已悄然重构。2025年初出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的他,在5月广州世界田联接力赛上以全新身份亮相——赛事宣传大使。“很遗憾年龄和身体状态不允许再参赛,但我会以另一种方式支持田径。”在天河体育中心的发布会上,他手指不远处的高层住宅微笑:“我家离这里不到一公里,这次是真正的‘家门口’参与。”

身份的转变带来视角的升华。当被问及中国短跑未来,这位曾改写亚洲历史的运动员展现出战略眼光:“2027年北京世锦赛时,中国田径新生代将迎来爆发。”他特别强调科学化训练体系的建设价值,将东京奥运会接力铜牌的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。在暨南大学的实验室里,他主导的运动装备研发项目正将“精准化训练”理念注入国产体育器材设计,架起竞技体育与产业创新的桥梁。

历史突破:永恒的9秒83

回望2021年东京新国立竞技场,苏炳添创造的9秒83如恒星般照亮亚洲田径的星空。那场载入史册的半决赛中,0.142秒的起跑反应时间全程领先的压制性跑法,让世界目睹黄种人首次站在奥运百米决赛起跑线。更震撼的是两小时内两破10秒的壮举——半决赛9秒83刷新亚洲纪录后,决赛9秒98的历史性第六名,用实践回应了他“把半决赛当决赛跑”的誓言。

这并非偶然绽放的火花。从2009年全运会10秒28初露锋芒,到2015年尤金站9秒99成为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;从2018年马德里站9秒91追平亚洲纪录,到东京的巅峰突破——十二年间0.45秒的跨越,背后是“提高0.01秒要用三年”的极致坚持。正如他在知乎剖白的坚持哲学:“人不是机器,但每次动摇时,想想最终目的,就又走回正轨。”这种对百分秒的执着,最终汇聚成改写亚洲人种速度极限的洪流。

未来传承:全运会的交接棒

肇庆预赛跑道边,苏炳添注视年轻选手的目光充满期许。“从没想过农村孩子能成为亚洲最快。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,青少年追梦要敢付出敢拼搏。”这番感慨源于自身的传奇经历,更暗含对新生代的托付。尽管个人单项时代落幕,他仍将在2025年11月粤港澳全运会迎来终极使命——作为广东队4×100米接力首棒,带领刘洪熙丘智贤等00后冲击金牌。

这种传承早有布局。担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后,他创建青少年训练平台,将“运动员反馈-器材优化”的闭环经验导入教学。面对媒体询问施君豪曾克理等新秀潜力时,他坚定表态:“他们在我这个年龄跑得更好,科学训练将事半功倍。”那句“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过去了”的宣言,既是对旧时代的告别,更是对新时代训练体系的自信宣言。

体育精神:超越奖牌的光芒

当青岛赛场记分牌定格11秒37,苏炳添的运动家精神反而愈加璀璨。人民日报的评价精准如诗:“体育生涯没什么遗憾了”——这十个字胜过所有奖杯的重量。从1932年刘长春孤身远征奥运,到2021年苏炳添挺进百米决赛,八十九年的奔跑史在他身上完成闭环,证明中国人不仅能站在短跑决赛跑道,更能引领世界级突破。

凯发官网首页

这种精神已化作文化符号。东京奥运后“添神下凡”的网络狂欢肇庆退赛时全场的致敬掌声,乃至青岛失利后网友“虽败犹荣”的刷屏——公众的认同超越竞技成败,升华为对突破极限的人类赞歌。作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,他在暨南大学讲授的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》课程,正将这种精神注入新一代跑者的基因。

从中山市体校的青涩少年到暨南大学的苏院长,从10秒59的首冠到9秒83的亚洲丰碑,苏炳添的跑道轨迹勾勒出中国田径最壮丽的上升曲线。当青岛的风拂过不再年轻的眼角,那抹微笑里藏着二十载光阴淬炼的答案:真正的传奇不在永不坠落,而在每次触地后都能重新飞翔。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的接力赛道,将见证他作为运动员的终极谢幕,却也开启更宏伟的征程——把曾照耀自己的光,折射给无数后来者。

正如他在世界田联接力赛新闻发布会上的宣告:“东京奖牌是推广田径的最大动力。”或许未来某天,当中国新锐在2027年北京世锦赛百米决赛率先撞线时,我们会看见看台上那位儒雅的教授眼含热泪——那是闪电的另一种延续。